义马市退休老党员“红烛”润新苗
义马市退休老党员“红烛”润新苗
义马市退休老党员“红烛”润新苗
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雪红 通讯员 李燕(lǐyàn)
6月28日,义马市(yìmǎshì)常村路街道(jiēdào)常安社区“小树苗”实践基地里热闹非凡,稚嫩的欢声笑语打破了乡村的宁静。
“爷爷,快看,这个(zhègè)坑挖得够深吗?”“还要再深一点,这样种子才能更好地扎根。”稚嫩的(de)童声响起。退休老党员曹建春正俯身耐心指导10余名少年儿童翻土播种,一场以“红烛润新苗 童心(tóngxīn)向党生”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(huódòng)在此火热开展。
近年来,儿童“舌尖上的(de)(de)浪费”现象频发(pínfā),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。常安社区积极响应,主动担当作为,通过(tōngguò)“线上(xiànshàng)+线下”双渠道开展深度调研。线上依托自主研发的“椅路常谈”微信小程序,搭建(dājiàn)起24小时不间断的民意收集平台,居民可随时反馈意见;线下组织网格员逐户走访,与家长面对面(miànduìmiàn)交流。经过(jīngguò)半个多月的努力,社区共收集到30余条家长建议。通过数据分析发现,超过八成家庭迫切希望通过实践教育的方式,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,让孩子真正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。
基于此调研结果,常安社区(shèqū)创新打造“小树苗”实践基地,为孩子们(men)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、体验农耕的(de)平台。社区还特邀(tèyāo)拥有40年丰富务农经验、党龄超过30年的老党员曹建春担任“农耕指导员”,将劳动教育与红色传承有机结合,赋予活动更深层次的意义。
活动现场,锄头化作“教具”,田垄(tiánlǒng)成为“讲台”。曹建春老人头戴草帽,挽起衣袖,手把手(shǒubǎshǒu)地向孩子们示范整地(zhěngdì)、播种技巧。他一边娴熟地操作着农具,一边结合自身经历,深情讲述20世纪60年代“一把锄头闹春耕”的奋斗故事:“当年(dāngnián)我们饿着肚子开垦荒地,土地贫瘠、工具简陋,可大家没有一个人喊(hǎn)苦喊累,就是(shì)靠着一股子韧劲,才把荒地变成了良田……”孩子们围(wéi)在曹爷爷身边,听得聚精会神,眼神中满是敬佩与好奇。
在实践环节,孩子们分成小组,分工协作。有的拿着小锄头,小心翼翼地挖坑,尽管力气小,挖得坑深浅不一,但依然认真专注;有的负责撒种,一颗颗种子从(cóng)他们手中轻轻落下,仿佛(fǎngfú)播下了希望的火种;有的提着小水桶,一趟趟地来回浇水(jiāoshuǐ),稚嫩的脸庞上挂满汗珠,衣服也被汗水湿透,却(què)没有一个人喊累。当看到自己亲手种下的种子被泥土覆盖,孩子们脸上(liǎnshàng)洋溢着自豪的笑容。“原来种粮食这么不容易,以后我再也(zàiyě)不剩饭了。”一名参与(cānyù)活动的小朋友说。
此次活动(huódòng)以“红烛”精神为引领,将“谁知盘中餐”的哲理转化(zhuǎnhuà)为生动的躬身实践,让未成年人在翻土播种的过程中,真切体会到“粒粒皆辛苦(lìlìjiēxīnkǔ)”的深意(shēnyì)。常安社区负责人表示,未来将持续(chíxù)深化“小树苗”实践基地建设,定期邀请不同领域的老党员(dǎngyuán)、先进模范走进基地,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活动,把实践基地打造成青少年劳动教育和红色教育的重要阵地。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